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浏览次数:1689234
3月18日下午3时,王银茂荣获青铜篆印吉尼斯纪录新闻发布会在北京饭店举行,吉尼斯世界名人厉恩海总策划并颁发证书,中央电视台“今日中国”等栏目主持王京生为主持人。郭玉祥中将,祁荣祥、孙昌军、李大维(送花蓝)、刘长余等将军到会见证。抚州市委、市政府领导特派代表黄有盛局长祝贺讲话。“民族复兴航母基金会”总指挥于若梅以及社会各界著名人士姜文华、王京生、李采、张众喜、李秀芳、于敏祥、江强华、袁海涌等100多人参加。新闻媒体有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北京电视台、新浪网、腾讯网等30余条。 ●●●2013年6月29日,"学篆七姐妹"书法篆刻艺术学习班在福州环桥大酒店举行开学典礼。●●●老红军、开国老将军、著名书画家王直将军(98岁)题字“天道酬勤“祝贺。原福州军区老红军王玉清,老八路叶汉林、何庆宇等老首长以及中国海峡会副会长张铭清教授等军政老领导,在学员“七姐妹“上门拜访时,送画册等表示支持并祝贺。●●●福建省原人大副主任宋峻,省统战部副部长游嘉瑞,福建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杨永让,省民政厅处长王和炎,国鼎安防集团老总贺云翔,厦门国际美容师周江雁,龙岩企业家钟瑾,平潭林炳耀等到场讲话祝贺,并为七姐妹颁发学员金牌、银牌匾。●●●著名书画家陈初良、高季笙、 陈泰宏、黄光辉、王瑞、曾光明、黄维国、何红、李清辉、吴德才、薛少明以及闽侯荆溪十位少儿书画爱好者葛锐義等到场挥毫泼墨。●●●圣泉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军旅篆刻家王银茂现场组织并担任授课老师。“学篆七姐妹“有:甘花香、 杨鹃、王美垛、卓慕清、曾颖、汪兰君、王小曼。跟学者有:温丽君、常弘、许绍玲、 滕琳、黄南芬、陈昱、 宽闻、 周江雁、林捷、吴艳燕、 邹琴、宋水琴、 康丽、秦小淇、蔡丹、卓雅庭、文明、王曼颖、张颖、郑磊超、 王亚文、 王川文等。●●●庆典活动中,举行了名家作品展、书画笔会、 晚宴酒会,同时还举行了名家为“学篆七姐妹“每人赠送书画作品、篆刻印章、学篆制式工具箱等赠送仪式。学员杨鹃担任主持人,甘花香代表“七姐妹“学员上台讲话。●●●活动下午三点开始,晚上九点结束,参加庆典人员八十余人。●●●6月30日,“学篆七姐妹”艺术梦组合班来到福州圣泉寺举行第一场书画笔会。(石川)
当前位置:首页 >> 08_下_王直将军

9.【潘吟秋画册】 潘吟秋同志的革命经历) 首发时间:2012.01.01

发布时间:2013-04-22 浏览次数:5299

 

9.【潘吟秋画册】 潘吟秋同志的革命经历

 

 

《平湖秋月》封面

2001年8月14日,为纪念潘吟秋同志逝世一周年,特编印追思文集《平湖秋月

 

 

 

 

老红军、开国老将军、上杭才溪九军十八师之一、原福州军区副政委、现年96岁的王直首长夫人潘吟秋同志

 

潘吟秋同志的革命经历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华民族好女儿,新四军老战士,勤奋苦干工作者,离休老干部潘吟秋同志,于2000814日零时,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为人民奉献的一生,廉洁奉公、坚持真理的一生。她的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历程,将永远为后人缅怀。

 

一、难民营中参加新四军

 

  潘吟秋同志1923年阴历524日出生在浙江省平湖县乍甫一个贫民家庭。因家境贫寒,不满14周岁就到上海在英国人开办的纱厂当童工,受尽了帝国主义资本家的欺凌,从小就在心里埋下了反抗压迫,穷苦人一定要翻身求解放的强烈愿望。

  1937813,抗日的烽火在上海燃起。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将她家住的房子(在上海虹口区)夷为平地。为了逃避战火,她全家七口人,不得不举家逃往老家浙江省平湖县乍甫。在黄浦江边十六铺码头登船时,由于登船的人是依次进入码头小门,她排列在全家最后,当家中其他人已进入码头小门,她欲顺次进入时,突然小门关闭,将她挡于小门外。她进不去了,她的家人也出不来了。轮船驶出码头,她只能听到她家人的呼喊。由此,她孤身一人,流浪在上海街头上。这时是她人生的第一个苦难。一个还未成年的女孩子,在战乱的年月里,是多么的难以求生。但这又是呀寻求革命真理的开始。

  抗战初期的上海,难民如潮。她靠着在欲离开上海前,舅舅给她的一点钱,省吃俭用,在上海街头毫无目的随难民游荡。她的家在上海,由于亲戚四方逃难,上海却没有立足之地。谁难拯救一个不满15周岁的孤女呢?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挑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她有幸地进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的上海红十字会难民营。难民营中,组织有序,具备了基本的生活条件,难民有组织的学习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主张,学唱抗日歌曲,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知识等。有几位大姐对她非常关心,其中一位王珍大姐(后为外交部原副部长韩念龙夫人),不仅生活上关心她,而且经常给她讲革命道理。她学会认字写字,是在难民营中才学会的。在难民营中的生活,是她终身难忘的,也是她革命的起点。当她明了王珍大姐等几位同志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员时,她立即意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大救星,八路局、新四军是抗日战争的先锋,中国人民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在她的脑海中,产生了参加新四军,走上抗战第一线的欲念。

  1938年初,王珍大姐秘密通知她,准备离开上海,去参加新四军。她向她的还在上海的舅舅告别。当她的舅母知道她要到很远的地方去,非常担心。抗日战争正酣,兵荒马乱,一个小女孩子,在外是非常危险的。但她是铁了心要参加新四军的,并做好了吃大苦耐大劳,准备牺牲的精神准备。呆在上海,只能做亡国奴。日本鬼子统治下挣口饭吃,不如与日本鬼子斗争,吧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建立我们自己的新中国。

  19384月,她同杨凤珍,、朱培珍等十几个女同志,悄悄上了船,离开了上海。船在海上航行,不几天,到了浙江温州,她们下船上岸,徒步行进。途径金华时,遇到了国民党军队盘问。带队的地下党员杨凤珍,沉着机智,谎骗盘问的人,继而顺利过关。厚她们又徒步进入安徽,经艰难跋涉,终于到了皖南径县岩寺新四军军部。长途跋涉,沿途劳累,但一到了新四军,她们收到了热烈的欢迎,旅途的劳累一下子也就没有了,在心里倍感得到了新生象回到了自己的家里。

 

  二、教导队中学习的优异者 

 

  来到新四军的所有女同志,都编在教导队第八队。军长叶挺在她们来到后就接见了她们。教导队开学的一天,正好是新四军建立一周年。叶挺军长、项英副军长都在开学仪式上讲话。在教导队中,她们与男同志一样,过着艰苦而严格的军事生活。她们在教导队里,学政治、学文化、学军事。学习中,她感到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年龄又小,因此,学习起来她比别人更加勤奋。在教员的多次提问中,许多人回答不了的问题,她都圆满的回答出来。教员都为她的学习进步感到高兴,为她的学习认真态度而钦佩。她的觉悟提高的相当快,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在她脑海中逐渐形成。她的个子小,体力也不强,但训练中,能吃大苦耐大劳,并且勤于动脑。1939530日,新四军教导队召开表彰大会。在大会上,她获得着装赛跑第一名。军事、政治考试都合格。新四军周子昆参谋长表扬她“人小志气高”。在一年半的教导队生活当中,加速了她由一个普通老百姓到一个合格军人的转变。她毕业鉴定是这样写道的:“潘吟秋同志虽然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没有读什么书,文化水平不高,但能勤学苦练,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能取得这样好的军政学习成绩是很不容易的。”

  19404月,为加强新四军东进抗日,她随队离开皖南,前往敌后抗日战场。同时前往的还有教导九队的学员。九队是高干队,有许多老红军干部。总带队的是九队的党支部书记王直同志。一路上,在归国华侨参加抗日的沈尔七同志和他的爱人的直接领导帮助下,她随队到达了江苏的溧阳县水西村,即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她被编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领导下的“四县总会”(我党领导的苏南地方政权),在民运工作队担任民运队队员。不久,即19405月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两三个月后,因新二支队政治部要成立文工团,又把她调往新二支队政治部,任文工团的分队长,并担任支队直队党总支部青年委员。皖南事变爆发后,她们下船上岸,徒步行进。途径金华时,遇到了国民党军队盘问。带队的地下党员杨凤珍,新二支队改变为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六旅,她又奉命调旅部任机要员,转战于苏南抗日游击根据地。

 

三、在西池塘的突围战中 

 

  从1940年至1945年,她在江苏茅山抗日根据地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先后参加多次打击日、伪、顽的战斗。1941221日,大雪纷飞,一直到次日清晨还下个不停。日本侵略者乘着天气恶劣,能见度比较低,突然兵分三路,袭击包围新四军十六旅旅部所张笛江苏宜兴西池塘村。情况十分危急。罗忠毅旅长立即指挥部队占领有利地形阻击敌人掩护旅部人员撤退。西池塘村地处水网地带,她和史毅同志是划着一条小船转移的,在船中还有罗忠毅的爱人柳肇珍同志。当船行至三叉湖口时,他们准备将船划到北岸,上岸后再行徒步撤离。早已埋伏在北岸的敌人发现了她们,向她们的船猛烈射击。不得已,她们将小船停在湖中,人卧倒在船舱中。子弹“嗖嗖”地在她们身边飞过,击中船板,腾起阵阵烟尘。她们被烟尘熏的满脸乌黑。不幸,几颗子弹击中了柳肇珍。在临牺牲前,柳肇珍将遗物以及党费交给了她。在这危急时刻,罗忠毅旅长率部队赶了过来,将敌人击退。敌人向附近一个祠堂集结,准备调整一下部署,在予以反扑。她们听到枪声稍稀,立即从船中爬起,想继续划船马上脱离险境。但这时,她们发现岸上许多同志牺牲了,还听到受伤同志传来的呻吟声。是先抢救伤员,还是只顾自己脱险?对敌人的仇恨和对自己战友的阶级友爱,她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抢救战友。她们首先发现黄明英(后改名为林贲,钟期光上将爱人)背部受伤,扒在一个土堆上。她们立即将她救到穿上。后又发现杨士林、路里、彭谷等受伤的同志,她们肩扛手托,费劲力气,也救到船上。一共救了五个战友。这时,有一个游击队员跑过来了,告诉她们,敌人又要反扑了,要她们赶快撤离。她们请这位游击队员赶快找一名船工。船工很快找到了,在船工的帮助下,小船沿湖而下,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虽然冲出了包围圈,但五名伤员伤势很重,不及时治疗,有生命危险。不能看着自己战友流着血,等待着死亡,还要想办法抢救他们的生命。但手中又没有任何药品和机械,只有找到医疗机构才能使战友脱险。这时她和史毅已经筋疲力尽,但抢救战友的责任感使她们抖擞精神,拼力去想办法。她们先上岸,经多方询问打听查找,终于找到了一个当地红十字会开办的战地救护所。随即,她们又将重伤员全部运到救护所,使伤员得到了救治,保全了生命。新四军是“铁军”,意味着任何艰难险阻都能战胜,她们的行为,无愧于“铁军”的光荣称号。

 

  四、在日本侵略者的监狱中

 

 1943年抗日战争到了最艰苦的年代。10月,在艰苦卓绝的“反清乡”战斗中,她得了重病,不得不到新四军十六旅四十七团卫生队诊治。由于卫生队的警惕性不高,一次敌人清乡,来不及撤走,她和一些同志不幸被捕。敌人怀疑她是个新四军,但她说自己是上海来苏南做生意的,是上海某公司老板要她到苏南催欠款的。老乡们为掩护她,也都证实她所说的身份,并称她是他们的亲戚。日本鬼子将信将疑,还是把她押走了。先把她和一些人从句容县徒步押解到江苏溧水县的监狱,后又从溧水押往芜湖。在芜湖又审问了她,但什么东西也没有问出来,身份仍旧没有暴露。敌人对她还是抱有怀疑,继续将她押往南京伪警察局监狱。押解是沿着铁路线行走的,沿途敌人鞭抽枪托顶,饱受了苦难。她没有向敌人哀求过,保定一旦身份暴露,决不出卖党和新四军的机密,宁愿站着死,决不跪着生。在南京伪警察局监狱中,她抱定了为革命而献身的最后信念。由于她真实身份始终没有暴露,个子长的又矮又小,体质显得很弱,不象扛枪打仗的军人。她的口音的确是上海口音,另当时上海也有不少生意人到苏南做生意。敌人就叫她提供上海亲人的地址,要他们把她保出去。为了防止狡猾的敌人去查她的底,她给敌人提供了一个假地址:“上海大连湾路40号”。敌人将她保函发出,但很长时间得不到回音,等不及了,就问她为什么她家里人没有来接她?她故意装着很难过说:我不知道。敌人问她会不会写信,她说会。敌人就给她纸笔,让她自己给家中写信。当时她已化名“张凤珍”(她母亲的名字,她母亲当时已去世)就以张凤珍的名字给舅母写了一封信,说是朋友介绍她到苏南当营业员,因生病被日本人带到南京,他们要我写信给你,让你把我保了回去。她的舅母一看信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并告诉了她姨母。她姨母遂到南京。在南京敌人监狱中,她姨母按信中所说回答敌人。敌人看问不出什么破绽,就叫她姨母在京花钱保人。在她姨母的帮助下,把她保释了出来。脱离了虎口,她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找部队,继续参加抗日斗争。经与句容地区我党秘密交通站联系,一个多月后,即1944年初,她回到了新四军部队。经组织严格地审查,她在敌人面前,没有暴露出身份,很沉着,很顽强,保持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她很快恢复了党籍。从此她加倍努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更加勤奋工作。

 

五、能干而又出色的“多面手”

 

 在战争年代,她当过民运队员,当过文工团员,宣传干事,当过机要员,干过会计和审计,担任过供给股长等。在解放后,她担任过幼儿园主任,军人服务社政治协理员。宣传、机要、后勤、幼教、政治等工作她都干过。无论她在哪个岗位上工作,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她当会计的时候,账目十分清楚。在解放战争中,由于野战军的后方留守处远离作战的战场,每次报账都要徒步行走几十里地到部队后勤部。在报账途中,还要随时准备战斗。但她没有一次误过报账,都能按照上级的要求,准时、准确将账目理清,得到后勤部领导的表扬。在当审计时,在所有的审计人员中,她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别人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完成的工作,她一天就完成了。许多同志非常惊讶,因她这时已经是有一个孩子的母亲了,一边要带孩子,一边工作,效率还这么高,感到非常佩服。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她在志愿军第九兵团留守处任供给股长,她要负责留在国内的二千多名家属的生活保障。供给工作的好坏,关系到抗美援朝前线将士的士气。50年代初期,物质贫乏,要搞到一点吃的用的是相当不容易的。当时实行的是供给制,所有军队中的大人小孩吃穿用都是公家负责,这个担子全要落在她这个供给股长的身上。她顽强地挑起了这个重担。她的组织能力很强,全股同志各有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她认真进行监督检查。对关键的工作,她亲自去落实。整个供给工作做的有条不紊。由于后方工作做得好,使前线将士没有后顾之忧,为前线作战的胜利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因她对革命有特殊贡献,在1957年,她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65年她退休时,享受国家特殊贡献津贴。

 解放以后,她先后担任三十一军托儿所所长、福建省军区幼儿园主任。她队新中国的儿童倾注了万份爱心,她曾今冒着生命危险,抢救遇险的儿童。这是在五十年代,鹰厦铁路施工时,爆破队在没有发警报的情况下就开始爆破。炸飞的石头飞向正在幼儿园操场上玩耍的孩子们,孩子们处于生命危险之中。这时,保护儿童的高度责任感激励着她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去抢救处在危境中的孩子们。她第一个冲进险境,将一个孩子抱到安全的地方。在她的表率作用下,许多同志也冒着生命危险,将孩子一个个救出,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灾难。在二十八军军人服务社任政治协理员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王直同志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就任二十八军政委。他一上任,发现军职干部上班无精打彩。经调查了解,不少干部家中生活困难,还有不少同志患水肿病。遂将工作重点在一段时间内,放在解决干部生活问题上。军人服务社以积极姿态进行配合。她强调军人服务社工作要实事求是,不是赚钱第一,而是能够帮助改善干部生活作为第一目标,并为此作积极的努力。在当时物资十分贫乏的情况下,她领导服务社全体人员,想尽办法采购到很多物资,供应干部和家属。为改善机关干部生活,稳定部队,提高部队战斗力,尽了极大的努力。她虽在军人服务社担任领导,但没有“近水楼台先得月”,廉洁自律,两袖清风。家中子女也仅够勉强吃饱,肉食甚少。一床解放战争就使用的破棉絮,一直用到七十年代。由于她努力工作,1964年军后勤部给予她奖励,1965年当选莆田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六、敢于为真理而斗争

 

 潘吟秋同志在历次的政治运动中,都是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的。这种坚定和鲜明,不是一种盲从,而是能辨别大是大非,为真理而斗争的一种觉悟。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在这个没有硝烟的、真理与邪恶的斗争中,她表现出了坚持真理,抵制错误的大无畏气概。文革是从文化教育界首先开始的。她认为解放后十七年,都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怎么文化教育界会被资产阶级占领呢?这在道理上是说不通的。由于造反派夺权,党的组织、政府机关瘫痪了。她不相信那么多忠诚于党的干部会成为走资派,而认为那些夺权的人,是有预谋的,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的。为了避免孩子们在文革中犯错误,她动员孩子们到部队农场去劳动锻炼。在所谓的清理阶级队伍中,她差点被别有用心的人送去入“学习班”批斗,由于当时福州军区皮定均副司令出面保护,才免遭于难。她的丈夫王直同志因被诬陷为“刘培善阴谋集团”成员,被送进“学习班”时,她没有畏惧,仍旧与林彪反党集团的倒行逆施作坚决斗争。在王直同志政治上十分困难的日子里,她坚定地教育孩子们,要相信父母是忠诚于党和人民的革命者,历史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真金不怕火炼,历史是人民写的。

 

七、教子有方的好母亲

 

 从1946年第一个孩子出生,到了1957年第五个孩子出生,组成了七口人的家庭。她是母亲,担负着理财管家的重担。按俗话所说,子不教父之过。但作为母亲,从无间断过对子女的教育。第一个孩子是在解放战争开始之时中出生的,第二个孩子是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际出生的。从46年到52年,王直同志都在前线作战,无法顾及家庭,都是她一个人拖带着两个孩子,抚养教育无疑都是她一肩挑。1953年以后,虽然全家人已经团聚,但王直同志工作十分的繁忙。53年到56年间,厦门处海防前线,国民党军队常在空中、海上进行骚扰,军情十分紧张。为保证丈夫能集中精力开展对敌斗争,她将所有的家务事包揽,努力做到不分散丈夫的精力。57年以后,她已有五个孩子,教育分为小学、幼儿园、襁褓三个层次,抚养和教育的艰辛那是可想而知。

 她的家教主要特点是言传身教。她最反对打麻将。她认为,麻将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是一种精神鸦片,年轻人一旦上瘾,就没了上进心,学业会荒废,更容易染上赌博的恶习。在家中,她是严格要求不准打麻将的。至今,在麻将成风的时候,她的孩子没有一个会打麻将。她当过会计和审计,账目总是清清楚楚的。她经常教育孩子们,公家的便宜一点不能沾。她孩子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掌握着一定工作职权,母亲的教育,使他们做到克己奉公,廉洁自律。在工作当中,都是给国家增添砖瓦,保值增值,没有给国家造成任何损失。她是一个穷苦工人家出生的孩子,懂得生活的艰辛,艰苦朴素是她的基本作风。在她的教育下,她的几个孩子,都养成了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风貌。五个孩子全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都曾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五好战士并立功受奖。

 “浴血苏浙,临弹雨临危何惧。吟志遂,乃人民忠诚女儿。饱尝苦辛,处逆境处变不惊。秋果丰,为后辈恩慈母仪。”这幅对联是潘吟秋同志一生的写照。她为党和人民所做的一切,将永垂青史。我们要努力学习她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化悲痛为力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推向新世纪。

 潘吟秋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011年8月15日,王直将军手持在去年为纪念潘吟秋夫人逝世十周年时的题字与王银茂秘书及儿子王川文留影

 

 

2011年8月16日上午,王直将军为纪念潘吟秋夫人逝世十一周年手持《平湖秋月》与王银茂秘书留影

 

 

2011年8月16日上午,王直将军与王银茂秘书留影

 

 

 

 

 浴血苏浙,临弹雨临危何惧。吟志遂,乃人民忠诚女儿。饱尝苦辛,处逆境处变不惊。秋果丰,为后辈恩慈母仪

 

王直首长秘书:王银茂  篆刻

 

 

 

 

 

 

 

 

          


上一篇: 10.【王银茂文章】《心中的烙印难忘的情怀》—缅怀潘吟秋阿姨 (首发时间:2012.01.01)        下一篇:8.【将军·题字】王直将军书画作品【首发时间:2012.01.01】最近增补内容时间见下
 
首 页 | 关于我们 | 业务介绍 |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

Copyright 2008-2011 Powered by 王银茂.COM,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1010465号